足彩网

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x
当前位置: 足彩网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织密筑牢民生保障网 谱写社会救助新篇章 ----锡林郭勒盟“十四五”期间构建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典型经验做法

发布时间:2025-10-29 来源:足彩网

     “十四五”以来,锡林郭勒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要求,通过系统化制度建设、多元化服务供给、数字化智慧赋能、社会化力量协同,构建起一张覆盖全面、分层分类、高效便捷的社会救助网,有效保障和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坚持制度先行,在构建分层分类救助格局上实现新突破
      (一)健全政策机制。制定并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低保边缘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等实施细则和办法,在2020年实现低保、特困供养标准、政策、资金、流程城乡统筹的基础上,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稳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
      (二)扩大覆盖范围。将低收入家庭中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采取“个人收入核算+家庭供养豁免”的双重审核措施,使救助更加精准地覆盖到最需要的个体。
      (三)制定弹性核算办法。制定“刚性支出扣减+就业缓退渐退”的弹性政策措施,在核算收入时因医疗、教育、残疾、意外等原因形成的刚性支出予以适当扣减,对就业后收入超标的对象落实就业成本扣减,并给予6个月渐退期,鼓励救助对象就业的同时保障过渡期生活稳定。
      (四)延伸保障链条。适度放宽特困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认定条件,并将特困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推动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由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向此类群体延伸。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推行急难发生地救助和先行救助。
      “十四五”以来,全盟新增低保对象29347人、特困人员1585人、给予临时救助44302人次,累计发放救助资金近20亿。目前,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5978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人口524人,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8.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8.6%。全盟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853元,较2020年增长16.5%,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平均标准达到1364元,较2020年增长9.7%。
     二、坚持创新驱动,在探索多元综合救助模式上实现新提升
      (一)推动“物质+服务”转型。在锡林浩特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为特困人员提供卫生清洁、日常看护、生活照料、住院陪护等照料护理服务,显著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十四五”以来,全盟服务类社会救助逐步发展,累计投入669万元,为3.5万人次低收入群体提供照料护理、精神慰藉、康复训练、代购代办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二)试点“社会救助+保险”模式。在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试点推行“社会救助保险”项目,通过政府出资,为低保对象等七类困难群众和民政助理等三类基层工作人员购买覆盖疾病、意外等风险的保险,项目实施期间,3个试点地区8000多承保人获理赔77人次,理赔金额共计20.4万元,理赔比例达到个人自付金额的30%。实现了从“事后救助”向“事前防范、事后理赔”的主动保障转变。
      (三)开展“异地申办”探索。在苏尼特左旗开展试点,允许居住满十年的非本地户籍困难群众在当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条件的跨省、跨地级市的异地户籍居民也可纳入苏尼特左旗救助范围,并按照居住地救助标准发放救助金,逐步解决长期生活在锡林郭勒盟的异地户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
      (四)实行“三查模式”监管。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实行“旗县自查、邻旗互查、提级抽查”和全周期管理社会救助工作,开展社会救助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严格落实社会救助申办“双承诺”、变化“双告知”、社会救助对象近亲属备案和卡折代管制度,有效防止“错保”“漏保”等问题发生。
      三、坚持数字赋能,在提升精准高效救助效能上实现新跨越
      (一)强化数据比对“防火墙”。牵头建立民政与医保、人社、残联、教育等10余个部门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深度应用自治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实现对困难群体的智能预警和精准排查,每年部门共享数据90多万条、处理预警数据5千多条,动态调整救助对象上万名。进一步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严格第三方管理,制定《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绩效评价工作指引》,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
      (二)推行救助服务“掌上办”。积极宣传“内蒙古政务服务网”“内蒙古民政通”“内蒙古蒙速办”“内蒙古救助通”等线上办理渠道,推广运用“内蒙古救助通”小程序,完成7.4万名救助对象注册,实现了社会救助申请、查询等全流程“掌上办、指尖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筑牢基层经办“一张网”。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建立旗县-乡镇-嘎查村三级全覆盖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队伍,在全盟所有嘎查村(社区)配备了1013名社会救助协理员,覆盖率达100%,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健全和加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积极响应民政部“救在你身边永不中断的热线”倡议,全面开通盟旗乡社会救助服务热线46部,做到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四、坚持协同联动,在巩固拓展弱有众扶成果上实现新作为
      (一)凝聚部门救助合力。制定《锡林郭勒盟落实<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具体措施>任务分工表》,建立健全民政部门精准认定对象,分层管理、动态监测、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通过部门协调配合,救助合力显著提升。
      (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有效统筹慈善组织、社工机构、志愿者等救助资源,常态化开展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走访关爱,扩大救助帮扶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十四五”以来,通过资源链接每年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服务上万次,链接救助资金100万元、物质300余万元,形成了“弱有众扶”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紧密衔接乡村振兴。将低保“单人户”“渐退期”等政策精准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与农牧部门数据共享,对新申请低保对象实行民政、农牧“双向审核、双向认定”,避免监测对象纳入救助不及时。目前,已脱贫人口中给予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15502人,占脱贫人口比例达到33%,较2021年增长9%;防返贫监测对象中给予社会救助2327人,占防返贫监测对象比例达到68%,较2021年增长54%,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