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彩网

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x
当前位置: 足彩网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锡林浩特地名故事—草原母亲·爱

发布时间:2021-07-12 来源:
    位于锡林大街与滨河路交汇处 东南角的城市雕塑, 为纪念养育南方孤儿的蒙古额吉而建 ,因此得名“草原母亲·爱”。

    雕塑整体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红色哈达高14.5米,为蒙古族艺术家萨那巴特尔先生书写的蒙古文“爱”字;第二部分为雕塑的核心叙事部分,以草原母亲赶着勒勒车带着3名“上海孤儿”赶路的瞬间为题材而创作;第三部分为镶嵌在底座上的6块浮雕和6块碑文,6块浮雕由6张真实图片构成,6块碑文则叙述上海孤儿和草原母亲的故事为主题,以蒙汉两种文字进行展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家正逢困难时期。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福利机构收容的孤儿数量急剧增多,已无力抚养。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将情况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总理指示,找乌兰夫同志,“他是解决困难的能手”。康克清找到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希望从牧区调拨一批奶粉。考虑到紧急援助只能解决一时之急,乌兰夫在请示周恩来总理时提出:“发动整个内蒙古,将孤儿送给牧民抚养”。这个大胆的建议得到总理的赞许。于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特别的移民。一场从国务院总理到苏木嘎查牧民为拯救孩子而进行的爱的接力。锡林郭勒盟是最早接受南方孤儿的地区。1958年9月,从安徽省接受了第一批308个孤儿。1960—1963年,内蒙古共接纳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3000余名孤儿。其中锡林郭勒盟锡接纳了888名孤儿。牧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国家的孩子”,要他们记住党的养育之恩,渴望孩子们朝气蓬勃的长大成人,成长为草原上有用的人。草原母亲,用博大的爱将这些幼小生命永远揽在温暖的怀中,那些传奇故事,永远铭刻在苍穹之下,流传在草原之上。

    永恒的母爱在内蒙古草原上耸立起精神丰碑,三千孤儿是种子,是纽带。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国家自上而下的人文关怀;是一个民族愈久愈浓的深沉情感;是草原人民用奉献、包容的精神对国家责任的高度诠释;是超越地域、超越血缘、超越民族的大爱彰显;是三千孤儿和草原母亲共同抒写的一首民族团结的赞歌,永远在岁月中传唱。

 足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