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盟委2019年第一次(扩大)会议暨全盟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推动全盟民政重点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足彩网 对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情况开展了调研。
基本情况
2019年上半年,全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32人,占全盟农牧区户籍人口的0.6%,其中太旗2300人,占全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65%(全盟分布情况详见附表)。全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纳入社会救助2556人,支出资金217万元,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72%。其中:纳入低保2254人,支出资金187万元;纳入特困供养12人,支出资金8万元;实施临时救助290人,支出救助资金22万元。太旗将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1790人,占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78%。
(一)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全盟民政部门根据盟委、行署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出发,将民政领域脱贫攻坚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年初全盟民政工作会议上对民政脱贫攻坚任务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上半年局党组会议两次专题研究全盟民政系统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结合全盟兜底保障工作实际,召开了全盟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调度会统筹做好兜底脱贫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
(二)做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按照盟委《关于锡林郭勒盟落实中央第八巡视组对自治区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制定整改实施方案,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整改工作。针对“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兜底政策未覆盖清零”要求,对全盟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兜底保障情况开展全面排查,4月份将全盟3名因病1名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程序纳入低保兜底保障范围,实现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兜底保障未覆盖清零。
(三)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根据扶贫部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名单,足彩网 下发《关于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情况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组织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人逐户开展摸底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贫困人口纳入救助范围。举办全盟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工作骨干培训班,对盟、旗县、苏木乡镇三级社会救助分管领导和经办人员137人开展了政策和业务培训。在组织开展兜底保障政策未覆盖“清零”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摸底排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全盟兜底保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回头看”再排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情况认定识别因素有差别。在低保家庭认定政策中,家庭收入是一个困难家庭能否纳入低保范围的一个重要指标,逐项核算。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中,家庭收入核算项比低保认定核算要少许多。低保家庭认定中,对银行存款、房产、机动车辆及大型农机具必须要进行核查认定,且多房、有机动车辆及大型农机具等家庭财产状况在低保审批认定中一票否决。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中,对银行存款、大型农机具等财产的识别不是必须项。低保认定以户籍为主要条件,凡持有当地户籍的居民均可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户认定以家庭共同生活成员为条件,无论是否持有当地户籍,只要与当地户籍人员共同生活既按同一家庭计算。低保家庭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庭人口上出现信息不一致现象。
(二)劳动能力认定识别口径有差异。低保家庭认定时根据农牧区实际,对身体健康的60周岁老年人按具有部分劳动能力计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时将60周岁老年人无论身体是否健康均按完全无劳动能力计算。导致出现低保对象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信息不吻合现象。
(三)对象认定识别时限和数据更新有差异。低保家庭随时申请、退出,每月更新一次数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季度动态调整一次,在对象识别期限和数据更新上与低保有差异。导致出现民政与扶贫数据不吻合现象。
(四)政策衔接不到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脱贫且符合低保条件的已按程序全部纳入到低保兜底保障范围。但有劳动能力且符合贫困户识别标准的低保对象没有纳入建档立卡范围,无法享有扶贫政策。
三、对策措施
下一步工作中增强做好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落实扶贫开发政策与低保制度衔接的有关政策规定,推动两项制度衔接,助力全盟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一)完善两项制度衔接工作机制。在全盟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下,切实发挥好民政脱贫攻坚专项推进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兜底保障工作领导,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交换、定期会商、分析研判等制度,形成部门合力,确保两项制度在政策、对象、管理和信息上衔接的更加紧密,共同推进脱贫攻坚任务完成。
(二)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加强民政与扶贫部门间的沟通协作,根据低保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情况及时互相交换信息,每季度开展一次低保对象和贫困人口信息比对,按各自认定识别标准及时将符合条件对象纳入兜底保障和政策帮扶范围,做到“双纳入、双享受”。
(三)提高群众对政策知晓度。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以形式多样的方法面向基层干部群众、面向困难群体、面向救助对象开展丰富多彩的政策宣传活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党和政府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